創新慈善信托新模式,繪制鄉村振興新圖景 |
2024-10-31 |
在中國廣袤的農村大地上,一場關于鄉村振興的變革正在悄然發生。作為這場變革的積極推動者,中國中化正以其創新的慈善信托模式,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大動力。“外貿信托-中國中化鄉村振興慈善信托(2024)”(以下簡稱“鄉村振興慈善信托”)由中國中化出資設立,委托人為北京信諾公益基金會,中化資本旗下中國外貿信托擔任受托人。首期5600萬元慈善信托資金專項用于定點幫扶內蒙古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和林西縣、甘肅武威市古浪縣、河北石家莊市平山縣。 “鄉村振興慈善信托”錨定產業、人才、生態、文化、組織“五個振興”齊發力,覆蓋中學綜合樓建設、農機采購、衛生院建設、農業生產線提升和特色養殖等29個幫扶項目,在激發鄉村人才潛力、提升民眾精神風貌、創造就業機會、增強集體經濟和個人收入、改善生態和教育環境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為切實履行受托人職責,加強對援扶資金和項目的監督管理,增強援扶工作的精確性與有效性,自今年7月以來,中國外貿信托“服務鄉村振興”調研組接連走訪平山縣、古浪縣、林西縣、阿魯科爾沁旗等四個定點幫扶縣,通過實地調研,深入了解“中國中化鄉村振興慈善信托”援扶資金使用成效及當地幫扶工作開展情況。 注入金融活水,下好特色養殖“提質棋” 特色養殖是農民致富的有效途徑,而資金短缺往往是這條致富路上的“絆腳石”。平山縣南莊村就遇到過這樣的難題。 南莊村駐村書記回憶道:“養梅花鹿的確是一條致富增收的好路子,難就難在前期投入大,一頭種鹿就要三萬多元,許多鄉親因為資金門檻被擋在了致富路外。”資金短缺是制約南莊村特色養殖業發展的主要瓶頸。養殖戶們希望能夠擴大生產,卻苦于資金不足,養殖技術的更新換代更是難以為繼。 這一困境隨著“鄉村振興慈善信托”的精準資金注入得到了有效緩解。2024年,“鄉村振興慈善信托”投入幫扶資金,與村集體自籌資金、企業自有資金共同發揮作用,對梅花鹿養殖場進行升級改造,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市場化運作模式,將“靜置”資產變為“活力”資源,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籌建原生態散養基地,承包山場1000畝左右,實施“放鹿歸山”養殖計劃,推動養殖數量有序增加,實現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 自古有“鹿身百寶”的說法,梅花鹿作為傳統藥用動物,從鹿茸到皮、毛、骨、血,再到鹿胎、鹿筋等,都具有很高的藥用和食用價值。2024年,在“鄉村振興慈善信托”的幫扶資金支持下,南莊村謀劃建設原料基地、倉儲保鮮庫、產品深加工車間等基礎設施,推動特色養殖向標準化、專業化、規模化發展,提升全產業鏈價值,讓養鹿產業真正成為當地實現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富民產業。 加強長效管理,奏響生態宜居“主題曲” 在甘肅武威市古浪縣,一場關于生態宜居的綠色革命正在悄然發生,這個曾經以傳統燃煤取暖方式為主的地區,如今正經歷著一場翻天覆地的變化。 “用煤取暖、做飯比較麻煩,屋子里臟,而且不安全。”過去,像古浪縣村民陳師傅一樣,在農村地區使用傳統燒煤爐做飯、取暖的不在少數。這種方式安全穩定性較差,溫度難以控制,而且會排放大量的有害物質,對居民健康和環境影響較大。 在“鄉村振興慈善信托”的扶持下,古浪縣持續統籌推進全縣清潔取暖項目建設,為這片土地帶來了清潔能源的曙光,有效提升了當地居民生活品質,為群眾幸福加碼。 “煤煙變沒煙,家里干凈了。”這是村民們對清潔能源改造最直觀的感受。太陽能和空氣源熱泵取暖設備的安裝,不僅讓村民們告別了煙塵繚繞的舊日生活,還讓家家屋頂上的陽光得以轉化成提升生活品質的綠色動能。 而在古浪縣黃花灘鎮二墩村,“一老一幼”關愛服務中心的建立,更是“鄉村振興慈善信托”關注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的生動體現。這里,寬敞明亮的功能室、設備齊全的醫療康復室,為老年人提供了一個溫馨舒適的活動空間。老人們不僅能吃到可口的飯菜,還能在飯后與老友打牌、下棋、寫字、唱曲,享受幸福的晚年生活。 在項目的運營管理中,特別是在生態保護、文化建設等需要長期資源投入且成效不會立即顯現的領域,慈善信托可發揮信托服務在運營管理中的專業化與體系優勢,確保項目的可持續運行,久久為功,讓幫扶成果真正惠及每一位村民。 強化技術支撐,鋪就鄉村振興“創新路” 在林西縣十二吐鄉達康產業園區2000棟暖棚內,一串串色澤鮮亮的番茄在智能監控系統的守護下茁壯成長。2024年,在“鄉村振興慈善信托”的助力下,一幅充滿“科技范兒”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在這片田野上徐徐鋪展。“鄉村振興慈善信托”在園區投資安裝的900套物聯網智能水表及過濾器、電磁閥、閥控儀等附屬設備已經陸續投入使用。在種植“黑科技”的加持下,園區實現了實時監測和控制棚戶用水量、可用手機客戶端繳納水費等功能,推動設施農業智慧化、數字化。 用村民蘭國利的話說,溫室大棚能實現“云端”種菜,“中國中化和外貿信托可真是幫了大忙”。“相比傳統的栽培模式,新技術使得每畝番茄棚增產20%、節水30%、減肥25%、減藥30%,同時節省用工費用3000元。”十二吐鄉人民政府鄉長吉日木圖自豪地表示,“今年已產出番茄1300萬斤,產值5000萬元,純利潤可達到4000萬元。”“智慧番茄”正映紅當地農民的致富路。 在林西縣統部鎮,4萬多畝種養循環農業示范項目同樣令人矚目。種養循環農業發展模式如同一棵參天大樹,枝葉繁茂,“牲畜糞污—有機肥—農作物—飼料—養殖”中的各個環節如同大樹的枝丫緊密連結,同氣連枝。 在“鄉村振興慈善信托”的支持下,統部鎮著力從技術集成、農機作業、疾病防控、農產品營銷等方向發力,為農戶提供“耕、種、防、收、售”全流程社會化服務,著力破解耕地細碎化、種地收益低、農民老齡化等難題,引導統部鎮土地種植逐步由“條塊地”向“一塊田”轉變,通過“小田并大田”實現耕地增加、作物增產、農民增收、集體增強的目標。 推進產融協同,打好精準幫扶“效益牌” 阿魯科爾沁旗,這片擁有得天獨厚自然條件的土地,一直是玉米種植的寶地。2023年,中國中化在這里投資建成鮮食玉米加工廠,不僅提升了甜糯玉米的附加值,更為當地農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據工廠負責人介紹,“農戶們不再為運輸和銷售發愁,他們的玉米可以直接送到加工廠,價格比以前更高,收益更穩定。” 2024年,“鄉村振興慈善信托”接過中國中化援扶資金的接力棒,從購置大型農機設備到打造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為阿旗的農業產業帶來了實實在在的變化。 項目巧妙地將產業資源與金融稟賦相結合,通過持續推廣中化農業MAP全程品控溯源體系,確保了從田間到餐桌的每一個環節都符合高標準農產品的品質要求。這一體系的建立,實現了鮮食玉米種植、加工、銷售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更好地實現了農民增收、企業增效,推動地方產業高質量發展。同時,“鄉村振興慈善信托”充分發揮橋梁和紐帶的作用,將農民、加工企業、市場緊密聯系在一起,形成了一個互利共贏的生態系統:農民通過種植高品質的玉米,獲得更高的收益;加工企業通過加工這些高品質的原料,生產出更受市場歡迎的產品;而消費者則享受到了更安全、更美味的食品。這種產融協同的模式,不僅提高了整個產業鏈的效率,也為當地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收益。 引入慈善信托,打造中化援扶“新模式” 自2002年開啟援扶工作以來,中國中化不斷擴大援扶地區和項目,為多個受援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作出了突出貢獻。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農業強國建設的進程中,中國中化創新性引入慈善信托。通過嚴謹的信托結構設計、公正的受益人篩選、可持續的資產管理、及時的信息披露、專業的項目運營等方式,將委托人的慈善意愿真正變成可實現的信托目的。慈善信托進一步發揮信托工具在公益慈善領域的制度優勢和信托服務在項目運營管理中的專業體系優勢,有助于委托人加強對援扶資金和項目的監督管理,增強援扶工作的精確性與有效性,促進產融結合,提升鄉村振興質效,擴大公益品牌影響力。 作為中國中化金融板塊的核心企業和國內最早開展慈善信托的公司,外貿信托以實現“金融好社會”為使命,于2019年全額出資設立北京信諾公益基金會,并探索出獨具特色的“慈善信托+基金會”雙平臺公益模式,入選《中央企業社會責任藍皮書(2022)》“公益慈善”類優秀案例。該公益模式通過與中國中化援扶工作的有效對接,進一步延展為“援扶+慈善信托+基金會”的創新模式,打造出“圓夢行動慈善信托”“鄉村振興領頭雁慈善信托”等多個公益慈善品牌項目,并榮獲“中國金融年度優秀社會責任項目”“金融支持鄉村振興優秀案例”等多項重磅榮譽。 “外貿信托-中國中化鄉村振興慈善信托(2024)”在“援扶+慈善信托+基金會”的公益模式下,以金融的精準助力和慈善的溫暖情懷,從特色養殖到智慧農業,從產業的轉型升級到民生的切實改善,為鄉村振興描繪出一幅光彩奪目的畫卷。 |